free
命令可以显示Linux系统中空闲的、已用的物理内存及swap
内存,及被内核使用的buffer
。在Linux系统监控的工具中,free
命令是最经常使用的命令之一。
命令格式:
free [参数]
命令功能:
free
命令显示系统使用和空闲的内存情况,包括物理内存、交互区内存(swap
)和内核缓冲区内存。共享内存将被忽略
命令参数:
-b
以Byte为单位显示内存使用情况。
-k
以KB为单位显示内存使用情况。
-m
以MB为单位显示内存使用情况。
-g
以GB为单位显示内存使用情况。
-o
不显示缓冲区调节列。
-s <间隔秒数>
持续观察内存使用状况。
-t
显示内存总和列。
-V
显示版本信息。
实例:
free -m
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: 742 639 103 0 15 56 -/+ buffers/cache: 567 175 Swap: 1503 1007 496
解释一下Linux上free
命令的输出。
下面是free
的运行结果,一共有4行。为了方便说明,我加上了列号。这样可以把free
的输出看成一个二维数组FO(Free Output)
。例如:
FO[2][1] = 742 FO[3][2] = 657 1 2 3 4 5 6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: 742 639 103 0 15 56 -/+ buffers/cache: 567 175 Swap: 1503 1007 496
free
的输出一共有四行,第四行为交换区的信息,分别是交换的总量(total
),使用量(used
)和有多少空闲的交换区(free
),这个比较清楚,不说太多。
free
输出地第二行和第三行是比较让人迷惑的。这两行都是说明内存使用情况的。第一列是总量(total
),第二列是使用量(used
),第三列是可用量(free
)。
第一行的输出时从操作系统(OS)来看的。也就是说,从OS的角度来看,计算机上一共有:
742
(缺省时free的单位为KB)物理内存,即FO[2][1]; 在这些物理内存中有
639
(即FO[2][2])被使用了; 还用103mb(即FO[2][3])是可用的;
这里得到第一个等式:
FO[2][1] = FO[2][2] + FO[2][3]
FO[2][4]
表示被几个进程共享的内存的,现在已经deprecated
,其值总是0(当然在一些系统上也可能不是0,主要取决于free
命令是怎么实现的)。
FO[2][5]
表示被OS buffer
住的内存。FO[2][6]表示被OS cache
的内存。在有些时候buffer
和cache
这两个词经常混用。不过在一些比较低层的软件里是要区分这两个词的,看老外的洋文:
A buffer is something that has yet to be "written" to disk. A cache is something that has been "read" from the disk and stored for later use.
也就是说buffer
是用于存放要输出到disk
(块设备)的数据的,而cache
是存放从disk
上读出的数据。这二者是为了提高IO
性能的,并由OS管理。
Linux和其他成熟的操作系统(例如windows),为了提高IO read的性能,总是要多cache
一些数据,这也就是为什么FO[2][6](cached memory)比较大,而FO[2][3]比较小的原因。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测试:
释放掉被系统cache
占用的数据:
echo 3>/proc/sys/vm/drop_caches
读一个大文件,并记录时间;
关闭该文件;
重读这个大文件,并记录时间;
第二次读应该比第一次快很多。原来我做过一个BerkeleyDB的读操作,大概要读5G的文件,几千万条记录。在我的环境上,第二次读比第一次大概可以快9倍左右。
free
输出的第二行是从一个应用程序的角度看系统内存的使用情况。
对于FO[3][2],即-buffers/cache
,表示一个应用程序认为系统被用掉多少内存;
对于FO[3][3],即+buffers/cache
,表示一个应用程序认为系统还有多少内存;
因为被系统cache和buffer占用的内存可以被快速回收,所以通常FO[3][3]比FO[2][3]会大很多。
这里还用两个等式:
FO[3][2] = FO[2][2] - FO[2][5] - FO[2][6] FO[3][3] = FO[2][3] + FO[2][5] + FO[2][6]
这二者都不难理解。
free
命令由procps.*.rpm
提供(在Redhat系列的OS上)。free
命令的所有输出值都是从/proc/meminfo
中读出的。
在系统上可能有meminfo(2)这个函数,它就是为了解析/proc/meminfo的。procps这个包自己实现了meminfo()这个函数。可以下载一个procps的tar包看看具体实现,现在最新版式3.2.8。
所以实际真正可以用内存是:
175m
计算方法:
FO[3][3] = FO[2][3] + FO[2][5] + FO[2][6]
Buffer
和 Cache
的区别
缓存(cached
)是把读取过的数据保存起来,重新读取时若命中(找到需要的数据)就不要去读硬盘了,若没有命中就读硬盘。其中的数据会根据读取频率进行组织,把最频繁读取的内容放在最容易找到的位置,把不再读的内容不断往后排,直至从中删除。
缓冲(buffers
)是根据磁盘的读写设计的,把分散的写操作集中进行,减少磁盘碎片和硬盘的反复寻道,从而提高系统性能。linux有一个守护进程定期清空缓冲内容(即写入磁盘),也可以通过sync命令手动清空缓冲。举个例子吧:我这里有一个ext2的U盘,我往里面cp一个3M的MP3,但U盘的灯没有跳动,过了一会儿(或者手动输入sync)U盘的灯就跳动起来了。卸载设备时会清空缓冲,所以有些时候卸载一个设备时要等上几秒钟。
修改/etc/sysctl.conf
中的vm.swappiness
右边的数字可以在下次开机时调节swap使用策略。该数字范围是0~100
,数字越大越倾向于使用swap
。默认为60,可以改一下试试。–两者都是RAM中的数据。
简单来说,buffer
是即将要被写入磁盘的,而cache
是被从磁盘中读出来的。
buffer
是由各种进程分配的,被用在如输入队列等方面。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某个进程要求有多个字段读入,在所有字段被读入完整之前,进程把先前读入的字段放在buffer
中保存。
cache
经常被用在磁盘的I/O
请求上,如果有多个进程都要访问某个文件,于是该文件便被做成cache
以方便下次被访问,这样可提高系统性能。
Buffer Cachebuffer cache,又称bcache
,其中文名称为缓冲器高速缓冲存储器,简称缓冲器高缓。另外,buffer
cache
按照其工作原理,又被称为块高缓。